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动态简讯 > 文博信息  >  正文
嵊州万年小黄山文物在京展出
发布时间:2021-11-24 10:49:33

发布时间:2021-11-24 来源:绍兴日报


嵊州小黄山遗址出土的31件文物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2005年在嵊州小黄山遗址出土的石雕人首。



2005年在嵊州小黄山遗址出土的尖底瓶。

11月21日,“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包括嵊州出土的小黄山遗址石雕人首等近200件重要标志性遗存文物,以及墓葬、房址、环壕等重要遗迹,讲述上山文化历史、展示浙江万年文化之源。

展示距今万年前的文化

距今11000年至8500年的上山文化,2000年在浦江县黄宅镇一个叫上山的台地被发现,展现了长江下游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面貌。2006年,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多年来,浙江先后在浦江、嵊州、龙游、金华、永康、义乌、东阳、仙居、临海、兰溪等地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0处,成为钱塘江流域、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比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分别早了3000年、2000年,将浙江的文明史推进到10000年前,改写了浙江历史。上山文化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也是世界农业文化的重要发生地。

此次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几乎涵盖了所有上山文化的最重要遗址、征调了上山文化的最精美器物、展现了上山文化的最核心内涵、突出了上山文化的最本质价值。本次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等上山文化重要标志性遗存。展览辅助丰富的考古学知识介绍、场景复原、多媒体等手段,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展示人类稻作农业起源之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面貌,反映中国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呈现上山文化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小黄山出土文物美且珍贵

嵊州小黄山遗址地处甘霖镇上杜山,面积10万多平方米。考古队于2005年3月22日进场发掘,2007年元月中旬结束,历时近2年。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小黄山遗址聚落规模可谓十分巨大,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是浦江上山遗址的五倍,也远远大于同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遗址,即便与现代村落相比规模也毫不逊色,加上小黄山遗址已经是一处比较稳定的村落形态,可以称得上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形态稳定的“中华最早古村落”

嵊州市小黄山遗址是上山文化中位于绍兴市域的唯一一处遗址,也是上山文化中最重要的遗址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评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现壕沟、房基、灰坑、墓葬等一大批遗迹,出土陶器、石器2000多件,取得重大学术成果。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其复杂的迹象、丰富的考古资料为人类文化从采集经济到农耕经济的过渡与转变、为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等经济、社会、文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内涵丰富的考据。

嵊州此次赴京参展的文物达31件,其中大型陶背壶、陶尖底瓶、石雕人首、网坠形石器等,是上山文化中绝无仅有的文物精品。

研究发现,在上山文化早期,上山文化彩陶便与其他地区的陶器颇有差别,上山文化彩陶具备更先进的一些特征,亮点在于其复杂的器型和多样性用途。嵊州小黄山出土陶器中夹砂红衣陶占绝大数,以平底器、圈足器为主,大口盆、平底盘、钵、双耳壶、平底罐、圈足罐等为常见陶瓷群,而背壶、尖底瓶等鲜见于其他遗址,特别珍贵。这次展出的陶钵,泥质夹细砂,外表施红衣,斜壁、平底,腹上部安一横耳,十分漂亮。同样,展出的平底盘文物,也是泥质夹细砂,敞口、斜壁,平

底、腹部安一横耳,极具美感。而此次展出的尖底瓶更是让人惊叹不已。用泥质夹细砂制成,外表施红衣,小口、尖底、深腹、整器呈梭形,可用于盛装液体。尖底瓶口径14厘米、高45厘米,仅发现于小黄山遗址,极为珍贵。

展品中,最大看点之一的就是嵊州小黄山出土的石雕人首。这个高9.5厘米、宽4厘米的石雕人首呈青灰色,用自然石块制作而成,正面呈椭圆形,中、下部有对穿孔,下部孔略残缺,整体呈现额头、双眼、鼻子、嘴部特征,略似人的脸部造型。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发现最早的石雕人首。从这件石雕人首像来看,当时的小黄山先民能在玄武岩质砾石上运用钻、刻、掏、挖等工艺,且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雕刻工艺水准。石雕的历史是艺术的历史,也是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更是形象生动而又实在的人类历史。最初,先民们为了生存需要而打制石器,慢慢地学会了在石刻上雕刻纹饰,使之成为既实用又美观的实用工艺品。

上山文化申遗意义重大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也是纪念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以此为契机,11月21日开展当天,“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学术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上山文化是改写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发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其作为稻作农业起源地具有重要地位,对世界考古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稻作起源研究是上山文化的核心内容,研究表明,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上山的稻作遗存早于其他地区1000年左右。在上山文化中,稻谷的栽培是全世界最早的,在当时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考古发掘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在小黄山的夹炭陶胎壁中发现有清晰明确的谷壳印痕。同时,考古专家还惊喜地发现,在小黄山地层中还有大量的稻属植物硅酸体。此外,小黄山壕沟状遗迹内宽窄不一、深浅不同,部分考古学家认为其特点与早期江苏草鞋山遗址水稻田遗迹和日本发现的早期水田遗迹相似,推测可能是稻田遗迹。袁隆平先生曾题词:“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由此可见,上山人是最早的农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先民。上山文化遗址群共同构成了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农业定居聚落,标志着一个历史阶段的开端——上山文化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其作为全世界文化和农业起源的最早发生地之一,比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分别早了3000年、2000年,将浙江文明史推进到10000年前。

会上有关专家指出,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彩陶,其孕育于上山文化独特的红色陶系,是上山文化陶器的精华,也是中国彩陶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研究发现,在上山文化早期,上山文化彩陶便与其他地区的陶器颇有差别,具备一些更先进的特征,亮点在于其复杂的器型,不仅有大口盆,也有碗、小口鼓腹的罐,功能丰富多样。其中,大口盆反映了当时较大社会群体的公共活动,这是脱离了小型家庭经济活动、构建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

据悉,上山文化考古发掘工作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意见》中已明确提出要“推进上山文化申遗”。同时,上山文化考古发掘工作已列入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此前,嵊州小黄山遗址与浦江等地的上山文化遗址共同发起成立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共同推动“上山文化”成为展示万年中华文化的金名片。上山考古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在展览中说,作为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上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奠基,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上山文化申遗具有重要意义,向全世界彰显中华文明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记者 俞其军 文

转自:浙江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