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动态简讯 > 文博信息  >  正文
十年赶考路 擦亮这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发布时间:2022-09-05 15:46:18

发布时间:2022-09-02来源:余杭晨报作者:记者 宋晗语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最有力的实证,这座“美丽的水中之洲”,文化底蕴深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望一眼,仿佛穿越五千年。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习近平同志曾两次到良渚调研,七次就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良渚古城遗址,是几代专家学者心心念念的地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遗址保护工作,不断擦亮这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回望过去十年,良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是余杭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突飞猛进的十年,也是传承利用工作站上新起点的开端。从2012年余杭区委区政府提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战略决策,到2019年申遗成功的那一记落槌,再到如今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中心性遗址之一,良渚古城遗址在无数人的努力下,已成为文物保护标杆地、中华文明展示地、文旅融合样板地、共同富裕示范地,在新时代中,唱响着古文明的时代新曲。

这是一道辩证题

端好保护与发展的天平

从几代考古人手里接过遗址保护的接力棒,余杭作为地方政府,肩负起文明赋予的重任。

良渚遗址核心区所在的余杭位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形态活跃、城市发展迅速。如何建立长效有力的管理体制和保护体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遗址保护的矛盾?怎么营造与遗址保护要求相协调的优美环境?这些既关系着百姓的民生福祉,也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很难想象,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曾一度因较粗放的发展模式岌岌可危。担当有为的余杭人,从不以“保护”之名故步自封,而是在实践中以创新突破为抓手,走上一条展现余杭智慧的“共识之路”: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

201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划定良渚遗址的保护区划,制定管理规定以及保护、管理、利用、研究、环境整治、居民社会调控等各项措施,其间随着良渚古城外郭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以及莫角山、姜家山、池中寺等城内遗址的不断发现、确认和揭露,遗址范围不断扩大,保护区划不断调整,管理规划也不断更新。2019年,《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式启动,进入多轮次的研讨论证和不断优化,如今《规划》修编送审稿已送达国家文物局,待批复后将成为“后申遗时代”良渚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的依据。

“规划先行”为答好保护与发展的这道“辩证题”写下重要一笔,合理的规划,让余杭人民对良渚遗址的保护转化成实际行动:曾经横穿莫角山宫殿区的老104国道永久封闭并改道;杭州绕城西复线让道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考虑到遗址本体上的现代活动可能对遗存本体产生影响,区委区政府有计划地引导遗产区居民外迁,创新设立土地出让金,每年将远离遗址缓冲区外26平方公里的土地出让毛收入10%,用于反哺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通过“钱地人”统筹,将资金用于遗址保护、环境提升……

保护是为了发展。十年间,良渚文化产业园、良渚梦栖小镇等特色小镇开发建设,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原创、首创、独创和外拓为特征的“良渚精神”嫁接到创意和工业设计领域,撬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2016年,首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在良渚举办;2019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在余杭举行;亚残运会吉祥物“琮琮”“飞飞”相继亮相;网红咖啡、小鹿玩偶、玉鸟雪糕……500余款文创产品联结着良渚的古老与现代。余杭因传承五千年良渚精神的基因,正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努力推动和培育新动能。

这是一条赶考路

闪耀在世界的聚光灯中

2019年7月6日是一个值得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获得全世界最权威的认可,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

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审议过程仅历时13分钟,这背后凝聚了无数人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2012年2月,余杭区实质性启动良渚遗址申遗工作。

2016年6月,四位考古学界老先生共同起草向习近平总书记呈报的联名信,信中阐述了良渚的价值含义,以及希望促成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树立一处标志的强烈愿望。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良渚遗址作出重要批示,推动良渚申遗工作进入快车道。

同年12月,良渚遗址申遗和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建设指挥部成立,良渚遗址申遗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国家文物局要求总结大遗址保护“良渚经验”向全国宣传推广。

2017年,近30位世界权威考古专家相继实地考察良渚遗址,良渚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逐步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

201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良渚古城遗址成为我国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向世界遗产中心递交200余万字、5330页申报材料,此后是长达一年多的现场考察评估、答疑、递交申遗补充材料等。

2019年5月,世界遗产中心公布良渚古城遗址申报项目的专业评估报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才真正到了临门一脚的关头。

“没有反对意见,一致通过!”大会主席敲下木槌,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上,从此闪耀着良渚光芒。

申遗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要攻克许多难关。考古发掘、环境整治、景观恢复、民生改善等环环紧扣、互为支撑、缺一不可,哪一项都少不了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少不了地方群众的通力支持。

“我能想到的,你们都做到了!”ICOMOS专家、印度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莉玛·胡贾女士在良渚古城遗址开展考察评估行程时,对遗址区人民的精神面貌、遗产保护成果呈现、社区利益相关者支持态度、新型社区的蓬勃发展等都留下深刻印象,高度肯定整个遗址保护管理工作。

这是一场接力跑

续写历史与现代的诗篇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次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精彩亮相,将五千多年的故事铺成一幅长轴画卷。这个围绕“最小干预、最大阐释”原则打造的走入式、沉浸式、体验式美丽大公园,早在2010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十年孕育,勾勒出五千多年文明圣地的轮廓。

之后的十年间,相继建成开放的瑶山遗址公园、老虎岭遗址公园,通过环境修复、绿植标识、雕塑小品、数字展示等,既保存了良渚遗址水草丰美的自然环境,又破解了土遗址内涵展示的世界性难题。

闭关改陈后重新开放的良渚博物院不断拓展着收藏展示方式,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良渚博物院建设成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心”要求,融入国际策展理念,结合传统与数字手段,不断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访。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十年间,良渚文化犹如遗址公园里的古树,在当地人心里牢牢扎根;也像遗址公园里摇曳的蒲公英,将文明种子播撒开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中国历史》教科书,将“良渚遗址作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起源”录入课本;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做出决定,设立“杭州良渚日”,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打造良渚文化“1+N”活动体系;良渚文化多次亮相《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国字号节目中,通过影视作品与当代青年共存良渚印象;积极利用进博会、服贸会等国家重要战略平台、国际重大赛事,将良渚文化因子融入其中……在交流互动中,良渚文化价值的解读被一次次加深,文化也被插上翅膀,从原本的一方天地走向世界舞台。

转自:浙江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