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动态简讯 > 文博信息  >  正文
古今“碰撞” 聚力共富 桐庐古村落,“活着”更有“活力”
发布时间:2022-09-09 14:31:09

发布时间:2022-09-09来源:浙江日报作者:朱 言 施宇昕 江 岚

桐庐县江南镇的“新乡村”“新生活”令人印象深刻,“新枢纽”正在给江南镇带来新发展。从桐庐东站到江南镇彰坞村、深澳村,一路看过去,是一幕幕充满活力的场景。

自2013年以来,桐庐县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积极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纵深推进乡村振兴与“千万工程”,江南古村落是一个缩影。

桐庐县共有38个村入选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有数量和名单库。近年来,桐庐创新思路,以业态活化促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目前,桐庐已建有(含在建)11个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是杭州市各县(市、区)最多的县,历年综合评价位居杭州市前列。

如今,通过古建保护、文化挖掘、环境修复、村庄整治、旅游拓展等综合措施,桐庐的古村落已然实现了从美丽空间、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好生活的跃升。

保留乡土文化根脉,唤醒古村生机活力——桐庐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让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留”下来

在桐庐,有一种共识,那就是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必须保护在先、保护第一、保护至上。保护古村落,不仅保护“小桥”“流水”,更要保护“人家”。

一村一档“编码”。桐庐成立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小组,对全县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管理,建设“千村档案”,以“一村一档”的形式对村落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归档。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创造性提出“微村志”概念,以“见微识乡村,修志凝乡愁”为主题,已累计编撰完成120个行政村的“微村志”,实现所有历史文化村落全覆盖。

真金白银“投入”。“我们整合文物保护、非物质遗产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各类资金,坚持统一管理、捆绑使用,并加大各类创建项目申报力度,努力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桐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引导村民以资金、土地、林地、房屋入股参与保护和管理,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机制保障“护航”。比如江南镇政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适时成立了江南古村落管理委员会,明确了对闲置古建筑(空房)实施“集体统一流转、统一租赁、统一出租”的经营模式。江南古村落管理委员会下设旅游公司,并在各村设立子公司,子公司成员由村两委会担任,由子公司负责跟拥有闲置古建筑产权的村民谈判租赁事宜;管委会负责跟投资商谈判投资闲置空房事宜。通过上述办法,将古村落内的重要资源掌握在政府下属的旅游公司手中。

实践证明,这是一场多方位破与立的较量。“接筋续骨”,一批濒临损毁的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修复;“理气回神”,一批濒临失传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记忆符号得到挽救;“养血生津”,一批濒危和毁损严重的古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

让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活”起来

充分挖掘每个历史文化村落的文化遗存,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做到历史文化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是走读桐庐古村落最深的体会。

桐庐尤其注重因地制宜开发。以江南古村落为例,5个村一方面同根同源,有其统一性;同时,各村又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性。为了既实现利用开发的规模性,又使游客在不同之处有不同感受体验,桐庐贯彻“统一、差异”两大原则,对古村落内的古建筑实行错位开发、凸显个性特质。

传统村落如何利用好文化内涵,赋予产业特质?桐庐人在一次次叩问中获得启发,在一次次摸索中找到了路径。

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该县积极探索以用促保,用保互促,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发展,提升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生命力。

近年来,桐庐对古村落整体环境进行提升,培育旅游产业,以景点的要求来建设村落,目前荻浦村、深澳村、环溪村等17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已创建为3A景区村庄。按照错位竞争的理念,以“美丽乡村、田园牧歌”的定位推进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深澳的民国记忆咖啡吧、邻村的环溪300亩莲海以及荻浦花海均极大满足了都市人追求大自然风光的需求,吸引大批自驾游游客。还有一大批村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美丽经济,加快构建“未来乡村”示范点、“共同富裕”先行地。

创新模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有效结合,打好组合拳,培育新亮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如江南古村落5个村以片区组团模式,优势互补、组团发展,打响“古村落+”特色产业品牌。梅蓉村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打造艺术赋能模式;石舍村充分挖掘古建筑和山水资源优势,打造休闲旅游模式历史文化(传统)村落。

引资兴业创业活化乡村业态。推进文旅融合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古村落+文创”“古村落+艺术”“古村落+特色民宿”等新业态,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如翙岗村抢抓“暑期经济”,对艺术乡村建设进行更深层次的新尝试,举办首届古村喜街潮玩节,以翙岗村特有的传统民俗活动——“喜街”为基础,结合时下新潮的玩法“玩剧热”“说学畅”“醉爱乐”,以“潮”的形式揭开古村“面纱”。又如深澳老街引入“百匠慢生活文化综合体”,着力打造百匠街区建设。有800年历史的深澳老街,当前正形成“百花争放”“百家争鸣”的艺术街区,也正成为众多返乡创客青年的梦想起航地,已为村里增收50万元以上。

让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传”下去

古村落是基础,古文化是内涵。传统村落既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中华文化的认同所系,对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意义重大。从桐庐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实践看,村落文明是下一代对精神家园的依恋,也是地域凝聚力的精神价值所在,更是助力共同富裕的宝贵精神底气。

尊重“历史”,保留“历史”。桐庐按照“记住乡愁,保护根脉,全新组合”的原则,传承民间艺术,对桐庐剪纸、新合竹马、合村绣花鞋等民间艺术加大保护和弘扬力度。通过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乡土文化挖掘、梅蓉精神传承,赋予了梅蓉村非同寻常的历史积淀,正在为下一步全村的艺术创新、文旅创作、共富探索提供深厚的精神动力。

挖掘“文化”,传承“文化”。通过繁荣群众文化,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全县文化礼堂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也完成修订,打造出了属于农民自己的“精神家园”。如彰坞村坚持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做深做透非遗文化,将传统文化技艺融入艺术街区打造,建成竹艺馆、乡贤馆,举办系列民俗文化节。又如环溪村的爱莲堂根据周敦颐《爱莲说》名篇衍生,成了全县廉政教育基地;同时,还将原本闲置的礼堂改造成百姓精神家园的文化礼堂,定期举办一些重要活动。

抓住“村落”,做好“村落”。桐庐坚持把村庄做成体验式和享受式村庄,让村民和游客能够体验桐庐村庄的人文情怀、乡风民俗和乡愁记忆,呈现历史与时代产生的鲜活组合。作为杭州市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翙岗村理清自身特点,立足地优人聚和人文资源优势,以“千年翙岗、活剧潮村”的定位,打造古、潮、智、美共融的未来乡村。再比如,深澳村紧扣以打造“南宋非遗市集一条街”为特色的理想生活村落,依托古村落共富单元建设,坚持数智赋能赋效,打造老年人服务、文创线上直播、古建筑保护、社会治理等十大场景。

让古村落有人来、有人留、有人居。今天,桐庐正在把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真正建成乡土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乡愁记忆的百科书、古今文明有机融合的美丽乡村。

链接

2015—2017第三批重点村茆坪村:位于桐庐县西南部,村庄区域面积29.1平方公里,现有农户436户,人口1282人。始建于宋元之际,距今700余年。

2016—2018第四批重点村梅蓉村:位于富春江北岸,古称九里洲,现有农户1407户,人口3443人,村庄区域面积12.7平方公里,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016—2018第四批重点村徐畈村:位于江南镇东部,现有农户400余户,人口1300余人。村庄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隶属于桐庐县4A级江南古村落风景区。徐畈村为金华徐偃王在南宋时迁居于此,是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017—2019第五批重点村石阜村:位于江南镇南面,现有农户1217户,人口3795人。村庄区域面积16.5平方公里,现有明清堂屋100余幢,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杭州市文化示范村、杭州市文明村。

2018—2020第六批重点村彰坞村:位于东吴孙权祖母安葬地——天子岗脚下,现有农户1022户,人口3151人,村庄区域面积11.1平方公里,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景泰二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民主法治乡村。

2018—2020第六批重点村引坑村:位于新合乡东南角,现有农户255户,人口767人。村庄区域面积9.12平方公里,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019—2021第七批重点村青源村:位于江南镇东南面,现有农户570户,人口1922人,村庄区域面积3.8平方公里,隶属于桐庐县4A级江南古村落风景区。

2020—2022第八批重点村环溪村:坐落于三国时期东吴文化的发祥地——天子岗山麓。现有农户602户,人口1965人,村庄区域面积12.18平方公里,系北宋大哲学家周敦颐第14代后裔族居地,至今已有620余年历史,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2021—2023第九批重点村石舍村:位于富春江镇的东南部,现有农户309户,人口916人,村庄区域面积56.01平方公里,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转自:浙江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