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动态简讯 > 文博信息  >  正文
让文物活起来 把文脉传下去——丽水新增“文物宝藏”巡礼
发布时间:2023-08-16 17:02:17

发布时间:2023-08-16来源:丽水日报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丽水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古迹众多,蔚为大观。不可移动文物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个门类,全市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8000余处。保护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文化传统、守护精神家园、促进文旅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之际,本报联合市文广旅体局(文物局)共同梳理今年以来被认定的“文物宝藏”,让我们共同领略悠久的历史和灿然的文化。

全国第一批 古代名碑名刻文物

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丽水共有10通(方)入选,数量位列全省第二。

丽水入选的10通(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分别为:南明山摩崖题刻的东晋葛洪“灵崇”题刻、唐李邕三岩“雨崖”题刻、北宋沈括等高阳洞题刻、清赵亮熙南明山诗碑,石门洞摩崖题刻的南朝宋谢灵运石门洞诗刻、清阮元石门洞诗刻,仙都摩崖题记的唐高元和等仙都题名、唐李阳冰“倪翁洞”仙都题刻、北宋赵抃仙都摩崖题记以及通济堰南宋“重修通济”碑。

南明山摩崖题刻主要分布于云阁崖、高阳洞、石梁及其他岩壁上,这些岩壁上留有东晋、宋、元、明、清及民国历代名人、学者和书画家的珍贵题刻95处,碑刻7块。摩崖题刻题材除观景记游、抒情赋诗外还有军事、水利洪灾纪事题刻等。其中最早的是著名东晋道家、化学家葛洪题刻在云阁崖上题刻的“灵崇”二字,其他著名的题刻还有北宋杰出书画家米芾的“南明山”、唐代书法家李邕的“雨崖”及北宋科学家沈括的记游题刻手迹。

仙都摩崖题记主要分布在仙都的初阳山、鼎湖峰、仙水洞、铁城、小赤壁、忘归洞6处景点内,现存摩崖题记共125处。最早的题记为唐代书法家、乾元年间(759—761年)缙云县令李阳冰的“倪翁洞”三字篆书和唐建中元年(780年)高元和的一处游记。仙都摩崖题记时间跨度大、品类繁多、书体齐全、风格各异,很多精品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石门洞摩崖题刻主要分布在飞瀑景区旗山、鼓山、月洞及碑廊中,共计摩崖80处,碑刻26通。摩崖题刻有题诗、题名、题记三类,楷、隶、行、草、篆诸书体皆具。石门洞摩崖题记的内容主要赞美石门飞瀑胜景,不仅历史年代跨度长布勒密度高特点,而且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体,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及审美价值。

第一届全国古村古镇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4月19日,第一届全国古村古镇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结果揭晓,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古树、古寺、古廊桥,跨越千年的对话”获评十佳案例,庆元五大堡“文以载‘兴’西洋村”获评优秀案例。

近年来,丽水不断提升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涌现出一批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的优秀案例,形成了文物活化利用的丽水经验。

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文物古迹众多,有“寺祠院三观同址,元明清三代同堂,儒释道三教合流,古寺、古树、古桥三古荟萃”的美誉。近年来,云中大漈景区通过古村古镇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围绕“宋韵古风之乡、农旅研学之窗”定位,开展以时思寺为景区建设核心区域,辐射全域,因地制宜开展各项文物和旅游相结合工作,凸显大漈特有的高山台地自然山水和千年历史人文特色,打造人文历史、环境整洁、管理有序、富有情怀的“古韵风情小镇”。

庆元县五大堡乡西洋村,是一个有着浓郁文化味的山村。村里的西洋殿供奉着“香菇始祖”吴三公,是“香菇之源”的象征。殿旁坐落着古廊桥——兰溪桥,是我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桥。南宋年间,“香菇始祖”吴三公带给西洋村的香菇栽培技艺,如今已成为村民们创收致富的一大法宝。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月5日,省政府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丽水4处古建筑、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榜上有名。至此,全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84处。

丽水上榜的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分别为:遂昌县大柘镇和金竹镇中共遂昌早期革命活动旧址群、遂昌县王村口镇红军挺进师后塘村供给部旧址、庆元县百山祖镇红军挺进师斋郎战斗指挥部旧址。上榜的4处古建筑分别为:遂昌县北界镇白水毕氏宗祠、遂昌县湖山乡钟秀塔、龙泉市小梅镇毛山头李氏客家祖屋、龙泉市城北乡的上田毛氏宗祠。

中共遂昌早期革命活动旧址群由大柘泉湖寺、傅正友公祠、唐公宪旧居、梭溪农军暴动旧址组成;红军挺进师后塘村供给部旧址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供给部及没收委员会住所;红军挺进师斋郎战斗指挥部旧址是反映斋郎战斗的重要实物例证,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处重要基地。

白水毕氏宗祠建筑平面由一进门厅、二进享堂和东西厢廊围绕中庭(天井)展开布局,宗祠明代特征明显,用材较大,二进享堂金柱直径达0.53米,较为少见;钟秀塔为县域内现存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明代古塔,对研究遂昌建筑史和人文史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毛山头李氏客家祖屋初为清乾隆年间族人所建立的香火堂,清道光年间由李氏族人扩建形成李氏宗祠,为浙西南地区仅存的粤东地区客家泥砖屋;上田毛氏宗祠规模宏大、布局工整、层次分明,为浙西南山区传统乡土宗祠建筑的典型代表,同时还是浙西南革命的重要见证。

全省第二批革命文物

2月28日,省文物局发文向社会公布全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3处和可移动革命文物1400件/套。丽水共有1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138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上榜。至此,全市共有省级可移动革命文物73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94件/套,进一步提升浙西南革命文物影响力。

作为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和全省唯一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丽水的革命老区乡镇数、现存革命遗址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数均位居全省第一。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组荣膺全国“红色基因传承者杰出团队”。

丽水在全省颁布首个革命遗址保护条例,推动革命遗址纳入市县乡三级统筹保护与管理。同时,在全省率先谋划全域行动,编制《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形成“一圈、一片、多点”的总体框架,谋划打造9个特色片区“十亿百项”行动,打造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文物博物馆。

下一步,将全力争创红绿融合发展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道路上名副其实的丽水样板、浙江路径、中国示范。

首届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

5月12日,由省文物局、省博物馆学会共同举办的首届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评选结果揭晓,丽水5件藏品从省内70家申报的博物馆272件/套藏品中脱颖而出,获评“百大镇馆之宝”

在此次评选中,龙泉市博物馆收藏的北宋龙泉窑淡青釉莲瓣纹带盖五管瓷瓶、松阳县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凤耳瓶、丽水市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获评陶瓷器类“镇馆之宝”,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博物馆收藏的清代畲族龙首木祖杖获评杂项类“镇馆之宝”,缙云县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缙云甲龙尾锤获评自然类“镇馆之宝”。

北宋龙泉淡青釉莲瓣纹带盖五管瓷瓶俗称五端壶等,意为“五谷丰登”。该器周身饰蕉叶纹,釉色晶莹,盖为覆莲纹,盖顶作四鸭戏水,形态生动,对研究龙泉窑青瓷具有珍贵的实物资料作用。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凤耳瓶系南宋龙泉窑青瓷精品,其造型规整优美,精良的胎质和凝厚如玉般的粉青釉达到“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境界,曾入选中国邮政部发行的四枚套邮票《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造型生动传神,做工精细,露胎处呈土黄色,有火石红痕,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清畲族龙首木祖杖是彰显畲民远祖权威的象征物,是畲族子孙世代万古相传的圣物。其长212cm,龙首宽25cm,头部雕成龙首状,口含龙珠,龙须龙鳞雕刻线条流畅,双目烔烔有神。龙首漆暗红色油漆,杖身漆桐油。龙头与手持棒衔接处雕刻祥云纹,并系数红色布条。

中国缙云甲龙化石于2008年至2015年在缙云县壶镇镇陆续挖掘出土。其尾锤的发现对甲龙类恐龙的学术研究有重大意义,比之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尾锤化石早了1000多万年。2018年2月,该恐龙化石经国际权威期刊《科学报告》正式命名为“中国缙云甲龙”。

自:浙江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