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动态简讯 > 文博信息  >  正文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靓”起来——写在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举办之际
发布时间:2023-11-07 15:40:56

发布时间:2023-11-07来源:宁波日报

河姆渡遗址

“发现河姆渡”——中国余姚河姆渡文化旅游节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展陈一角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稻香河姆渡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猪纹陶钵、人工栽培稻遗物……10月27日,324件(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从余姚启程,运往北京。其中,河姆渡文化国宝级文物——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猪纹陶钵是首次离开浙江“老家”。

今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这324件(组)河姆渡文物赴北京,是为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天开幕的“远古江南·海陆山河——纪念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上与全国人民见面,一展河姆渡文化的独特风采。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改写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唯一摇篮的论断,证实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近年来,经过浙江省、宁波市和余姚的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具有代表性的河姆渡文化考古新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井头山遗址这一史前贝丘遗址的发现,将宁波地区人文起源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一,在我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将扎实推进河姆渡遗址保护与利用,全力推进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不断丰富河姆渡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宁波推动港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余姚市相关负责人说。

发 现

河姆渡文化被发现的故事,要从50年前讲起。1973年的夏天,在原姚江排灌站东面扩建新机房的工地上,出土了大量陶器碎片及鹿角等动物遗骸。

这些陶片、鹿角正是河姆渡文化向我们“缓缓走来”所发出的“脚步声”。河姆渡遗址的第一期发掘工作于1973年11月4日开工,到翌年1月10日结束。发掘面积630平方米,开探方34个,出土文物1600余件。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当时社会公认的中华文明发祥地在黄河流域这一认知的“夜空”。

“为保证探方不混入外来杂物,工作时不准带工作包入内,不准使用小凳子、小椅子,每天8小时的野外作业完毕后还要将坑口打扫干净。”曾参与河姆渡遗址发掘工作的专家回忆起第一期发掘工作面对的种种困难,记忆犹新,“探方表土揭取后的挖掘不能大刀阔斧,只能用专门的小锄头、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抠挖,每天掘进深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除了工具落后,河姆渡遗址的高水位也给发掘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发掘至一米深时,地层已经很潮湿了,两米深时开始渗水,三米以下水位基本饱和,发掘工作像在水中作业。每天收工后,经一夜渗水,第二天探方内‘水漫金山’,泥泞不堪。”该专家回忆说。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第一代“河姆渡人”不畏艰险,最终揭开了7000年前河姆渡的神秘面纱。“第一代考古专家对河姆渡遗址的年代、文化面貌、历史意义作出了初步判断,为后续的发掘研究工作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说。

“河姆渡遗址保存完好,意味着它的研究潜力还能进一步提升。”孙国平告诉记者,尽管距离河姆渡遗址发现已经过去了50年,但是这片7000年前的遗址仍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河姆渡文化的历史链条仍在不断延长。

今年10月23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陕西西安开幕。会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王永磊汇报了姚江河谷河姆渡文化近5年考古工作的新进展。他的团队通过调查与勘探,在近19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40处,其中施岙古稻田的考古发现,清晰地展现出一种较完善的原始稻田系统。

此外,近年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组织对镇海九龙湖、澥浦镇境内及奉化江流域开展了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了30余处河姆渡文化遗址,从而将该文化的分布范围拓展至宁波平原腹地和濒海地带。特别是为配合基本建设而发掘的鱼山、下王渡、何家、汶溪等多处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为全方位展示和立体还原该文化面貌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因为过去和现在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河姆渡文化成为余姚、宁波乃至浙江的文化“金名片”,也使得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群成为复原7000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面貌的最清晰的“窗口”。

发 展

今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也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成30周年。

走进展馆,可以看见不少仿真还原的场景,它们带着前来参观的游客穿越时空,回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看先民驾舟捕鱼捞虾,吃着桃、梅、杏、柿、菱等果实,蓄养着狗、猪等动物,并用原始的织机纺织衣物。“现在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是在1993年建成的,并在2009年进行了部分扩建和全面改陈。通过基本陈列和遗址现场复原,展示了河姆渡丰富的人工栽培稻、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品。”馆长谢向杰介绍。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鲻山遗址、田螺山遗址和近年发现的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相继出土。面对各有特色的史前遗址和大量珍贵文物,单一的博物馆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研究保护及展览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运而生。去年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为此,我们已努力了3年。”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杨玉红说。

申报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扩大“河姆渡文化版图”的一个信号,标志着余姚市对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展示和价值研究工作正逐步走向整体化、系统化的“大河姆渡”时代。根据余姚市的相关规划,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和鲻山遗址3个同属河姆渡文化的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后续又补充纳入井头山遗址,再统筹考虑其所处环境及周边重要相关遗存,从“大遗址群”的角度同步规划。

据了解,建成后的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分为四个片区:河姆渡区域,主要再现六七千年前稻作农耕的社会形态;田螺山聚落考古与稻作农业考古展示区,主要呈现新石器晚期依山傍水型的聚落及江南最早的鱼米之乡特色;鲻山展示原真性自然环境;井头山区域的阐释主题则是溯源中华海洋文明。 

此外,余姚市还持续加强与省文物局、省考古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宁波市考古院等单位的对接,强化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等基础性工作,着力实施井头山遗址、施岙古水稻田遗址、江桥头遗址等河姆渡文化考古发掘,还开展了余姚城区以东姚江河谷平原约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考古调查。

“河姆渡遗址群是宁波历史文化遗产中最耀眼的瑰宝。余姚将通过规划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进井头山遗址二期考古工作、升格建设河姆渡博物院、筹建宁波市史前文化考古研究中心等多项举措,擦亮河姆渡文化‘金名片’,努力把河姆渡遗址群打造成宁波重要的城市文化标识。”余姚市相关负责人说。

融 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50年来,“河姆渡”已成为浙江史前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作为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地,推进河姆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好河姆渡这张“文化牌”,余姚责无旁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稻遗物、施岙古稻田发现的原始稻田系统……这些出土文物说明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中国人就已经捧起了“饭碗”,中国的稻作文化之河从那时起就开始流淌。袁隆平曾考察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并题字“河姆古渡稻作之源”,他说,河姆渡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对稻作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2014年,“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评选活动启动。这次评选旨在进一步弘扬河姆渡稻作文化,促进浙江省粮食绿色高效生产,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这是对各地抓好粮食生产工作及在粮食生产第一线的农业工作者和广大种粮农户辛勤工作的充分肯定。在今年公布的第四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市、县(市、区)评选中,宁波市荣获“粮食生产先进市、县(市、区)”金奖,余姚获银奖。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是活化利用河姆渡文化的关键。为此,余姚市推出了“发现河姆渡”——中国余姚河姆渡文化旅游节。今年初启动的河姆渡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将贯穿全年,囊括了“发现河姆渡”沉浸式实景体验活动、“发现河姆渡”全球华人寻根之旅、大型交响音画《河姆渡》首演等十大主题活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作为河姆渡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今年6月,“发现河姆渡”沉浸式文旅时尚主题秀暨红传2023AW新品发布会在河姆渡遗址拉开帷幕。主题秀以“用时尚语境对话七千年远古文明——文明探源·文旅融合”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名时尚服饰主理人、时尚界网红达人参加。

诞生于余姚本土的原创国潮服饰品牌——红传服饰,此次发布的秋冬新品设计灵感均来源于河姆渡文化。在河姆渡遗址复原体验区,模特们身着河姆渡文化元素服饰,生动诠释了红传服饰近年来通过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产品持续更新的尝试。

“河姆渡文化作为余姚的文化‘金名片’之一,我市把时尚文化融入‘文明探源’工程,进一步挖掘一批时尚文化产业品牌,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青春,以潮流时尚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余姚市相关负责人说。撰文 黄春晓 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转自:浙江文物网